从关节到运动:驱动系统如何塑造人形机器人
人形机器人作为机器人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驱动系统决定了其性能、灵活性及实际应用效果。人形机器人的驱动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电驱动、液压驱动和气动驱动等,气动驱动的人形机器人相对较少,本文不做分析。每种驱动方式都有其独特的应用场景、优缺点和技术特点。本文将对这些驱动形式进行介绍,并结合国内外相关发展情况进行分析。1. 电驱动
电驱动是目前人形机器人最常见的驱动方式,通常包括旋转驱动、直线驱动以及线驱动(腱绳驱动)。
1.1 旋转驱动
旋转驱动使用电机带动关节运动,是目前最主流的驱动形式。它结合了电机、减速器、扭矩传感器、编码器以及温度传感器等组成的关节模组,能够精确控制关节运动并提供高扭矩。
优点:控制精确,功率密度高,适用于各类高精度运动任务。缺点:需要复杂的控制算法和高精度减速器,造价较高。应用场景:主要用于高精度操作,如步态控制、平衡调节等。典型公司:大部分人形机器人厂商,青龙、宇树、Boston Dynamics Atlas第二代、Figure 02、智元等。
1.2 直线驱动
最常见的直线驱动方式是通过滚珠丝杠,它将电机的旋转运动转化为直线运动。电机驱动丝杠旋转,带动螺母沿着丝杠的螺纹移动,从而实现高精度的线性位移。这种方式通常应用于机器人腿部的高负载运动。
优点:滚珠丝杠传动效率高,能够承受较大的负载,且具备较好的精度和重复性,因此在许多高负载、精度要求较高的机器人结构中使用广泛。此外,滚珠丝杠的机械结构相对简单,适合用于模块化设计中,利于集成。缺点:尽管滚珠丝杠在精度和负载能力上有突出表现,但由于其基于机械传动,其响应速度受到限制,特别是在高频次的动作切换或动态调整场景中,速度和灵活性较难与电磁直线电机相比。优化直线驱动的传动系统可以部分改善这一问题,但响应速度依然是滚珠丝杠的短板之一。应用场景:主要用于腿部高功率输出,有时会用在腰部或手臂。
典型公司:特斯拉、开普勒等。
1.3 线驱动(腱绳驱动)
线驱动也称为腱绳驱动,是通过钢丝或高强度纤维模拟生物肌腱的方式驱动关节运动。这种驱动形式重量轻、灵活性高,特别适合用于仿生机器人仿生手中。
优点:重量轻,柔性好,适用于轻型和柔性结构。缺点:负载很小,容易出现摩擦和磨损问题。
应用场景:适合需要高灵活性和轻量化的场景,如机器人的手部、腕部等小关节。
人形机器人关节的高效运转依赖于多个核心部件的配合,尤其是在电驱动系统中,电机、减速器、传感器等部件的性能直接影响机器人的运动能力、精度和安全性。下面,我们将详细分析这些核心部件的关键技术及其在机器人中的应用。
2.1.1 电机技术
直流电机:直流电机因其易于控制和简单的结构,曾广泛用于早期机器人关节中。然而,直流电机的效率和功率密度相对较低,且需要经常维护(如换刷),逐渐被更高效的无刷电机替代。无刷电机:无刷电机是目前最常见的人形机器人驱动电机之一,尤其是在对功率密度、效率和寿命要求较高的场景下。与传统的直流电机不同,无刷电机没有碳刷,因而具有更长的使用寿命、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维护成本。此外,无刷电机具备更高的功率密度,可以在较小体积下提供更强的扭矩输出,因此适用于对空间和重量有严格要求的机器人关节设计。伺服电机:伺服电机凭借其在精确控制方面的优势,成为精密任务中不可或缺的组件。它通过反馈控制系统实时调整关节的运动状态,确保每一个运动的精度和响应速度。因此,伺服电机常用于需要精确定位和姿态控制的机器人场景,如手臂末端执行器等。此外,随着伺服电机技术的发展,小型化和轻量化趋势逐渐显现,这使得伺服电机在微型机器人和一些特定关节上得到了广泛应用。
小型化与轻量化趋势:随着机器人应用需求的扩大,电机的小型化与轻量化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为了减少整机重量和体积,同时提升效率,机器人制造商正在不断优化电机设计,使用更轻便的材料和更高效的电磁技术。
2.1.2 减速器技术
减速器是电驱动系统中将电机的高速旋转转化为低速、高扭矩输出的关键部件。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形机器人关节的运动效率和负载能力。常见的减速器类型包括谐波减速器和RV减速器,两者各有优势,适用于不同的机器人场景。
谐波减速器:谐波减速器因其高精度、体积小、重量轻的特点,成为人形机器人中最常用的减速器之一。它通过柔性齿轮与刚性齿轮的变形啮合来实现减速,能够在极小的空间内提供极高的减速比和高扭矩输出。此外,谐波减速器几乎没有背隙,这使得其在需要高精度控制的场景下表现优异,例如仿人手臂、手部等精细运动的关节中。RV减速器:与谐波减速器相比,RV减速器(行星减速器)具有更高的负载能力和耐用性,常用于需要承受高扭矩的机器人关节中,例如腿部和腰部关节。RV减速器通过行星齿轮与针齿之间的精密啮合来实现减速,其高承载能力使得其在工业机器人中广泛应用。随着RV减速器的小型化和精度提升,它在一些大型人形机器人(如机器人仿真中的下肢关节)中得到了更多应用。
2.1.3 扭矩传感器与力传感器
扭矩传感器和力传感器是电驱动系统中实现精确控制与安全交互的关键组件。它们能够实时测量机器人关节施加的力矩或力,为控制系统提供精确反馈,确保机器人能够在不同环境下平稳运行。
扭矩传感器:通过测量电机轴或关节处的扭矩,传感器能够实时反馈关节的负载情况,帮助控制系统精确调节输出。这对于力控驱动的实现至关重要,尤其是在与人或物体交互时,机器人能够根据反馈柔性调整运动,避免伤害或损坏。力传感器:力传感器能够检测外界施加在机器人上的力,通常与扭矩传感器配合使用,实现更复杂的感知控制功能。力传感器广泛应用于机器人的抓取和交互任务中,通过实时监控力的大小来调整操作动作。例如,智能机器人在执行抓取任务时,通过力传感器的反馈可以避免过度施力导致的物体损坏。
2.1.4 编码器
编码器是电驱动系统中的另一重要组件,负责监测电机和关节的旋转位置。通过精确的角度位置信息反馈,控制系统能够实现闭环控制,确保每个关节都能够按照设定的轨迹或姿态进行运动。
2.2 电驱动系统的集成与模块化
在现代人形机器人发展过程中,电驱动系统的集成与模块化设计成为了提升机器性能和优化制造流程的关键趋势。电驱动系统的集成化主要体现在关节模组的设计与应用上,通过将电机、减速器、传感器和控制器等核心部件集成到一个模块中,实现了高效、紧凑、可维护的驱动系统。
2.2.1 关节模组的集成化设计
关节模组是人形机器人的核心驱动单元,它通过将电机、减速器、扭矩传感器、编码器和温度传感器等多个部件高度集成,形成一个独立、功能完备的模块。这种模块化设计的主要优势在于大大提升了系统的紧凑性和可维护性,简化了设计和安装流程,降低了生产成本和开发周期。
电机与减速器的集成:电机通常用于提供动力,减速器则是为了将电机的高速旋转转化为关节所需的低速高扭矩输出。常见的减速器有谐波减速器和RV减速器,在关节模组中,它们与电机紧密耦合,以最小化空间占用。传感器的集成:在关节模组中,扭矩传感器、位置编码器等传感器的集成不仅可以实时监控关节的状态,还能够提供高精度的反馈控制。例如,扭矩传感器用于测量关节施加的力矩,以确保在复杂运动中机器人能够做出柔性、顺应的动作。通过传感器与控制器的配合,人形机器人能够在动态环境下执行精确的操作。控制器的集成:控制器是关节模组的“大脑”,通过与电机和传感器的协调控制,实现关节的精确定位和柔性运动。控制算法的优化,能够进一步提升电驱动系统的适应性,使机器人在面对不确定的环境时仍能保持运动的稳定性。
2.2.2 高效散热与耐久性设计
随着关节模组的集成度越来越高,如何解决长时间工作带来的散热问题成为设计中的重要挑战之一。电驱动系统在高速运行时会产生大量热量,尤其是在连续运动或高负载作业时,如果散热设计不当,可能会导致电机过热、系统性能下降,甚至损坏关键部件。因此,高效的散热设计对于保持关节模组的稳定性和耐久性至关重要。
散热优化:目前的关节模组设计往往通过材料优化与结构设计来增强散热效果。例如,采用高导热材料、优化散热片设计、增加模块内部的气流循环等方式,能够有效降低模块的工作温度。部分机器人公司还在电机和控制器附近添加了专用的散热风扇,或者利用水冷系统来保证模块的温度在合理范围内。耐久性设计:为提高关节模组的耐久性,设计者在材料选择和机械结构方面进行了大量优化。例如,采用高强度合金或复合材料来提高关节模组的抗疲劳能力,延长其使用寿命。同时,在齿轮和减速器等运动部件上使用了耐磨损的材料或表面处理技术,降低了长期运作中的摩擦和磨损。
3. 液压驱动
液压驱动利用液体的压力来驱动关节运动,通常用于需要大功率和大负载的机器人应用场景。液压驱动的响应速度快,能够提供较大的力量输出,因此在重型机器人或高动态负载场景中应用广泛。Boston Dynamics 的早期版本的 Atlas 机器人采用了液压驱动,能够实现高动态能力。
优点:力量强,适合大功率场景。缺点:结构复杂,维护成本高,系统容易发热。应用场景:高负载操作场景,如机器人行走、跑跳等复杂动作。典型公司:Boston Dynamics Atlas第一代等。
4. 发展路线及趋势
从全球范围来看,人形机器人的驱动技术正朝着轻量化、高集成度、柔性化发展。国内市场中,随着机器人产业链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厂商在核心驱动系统上取得了进展。
未来,随着对高灵活性和高承载能力的需求增加,国内外企业也在推动驱动系统的小型化和低能耗,以满足未来人形机器人在实际场景中的应用需求。 减速器还少行星的,部分手指微型减速箱用那种模式的为主?微型谐波还是微型行星?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