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心肺功能评定 一、代谢当量概念
 代谢当量(metabolic equivalent,MET)是以安静、坐位时的能量消耗为基础,表达各种活动时相对能量代谢水平的常用指标,是评估心肺功能的重要指标。
 1METs相当于耗氧量3.5ml(kg·min),即安静坐位时,人体每千克体重、每分钟消耗氧气3.5ml。
 二、心电运动负荷试验的类型
 (一)按终止标准分类
 1、症状限制性运动试验
 2、低水平运动试验
 (二)按运动方式分类
 1、活动平板试验
 2、踏车运动试验
 3、手摇车运动试验
 4、等长收缩运动试验
 5、6分钟步行试验
 三、心电运动负荷试验的注意事项
 1、认真筛选适应症,严格掌握禁忌症
 2、加强安全防护,避免意外等长运动
 3、以等张运动为主,尽量避免等长运动
 4、严密注意运动时心肌缺血表现
 5、准确把握运动终点
 6、减少影响因素,提高结果准确性
 心电图试验的类型
 活动平板运动试验
 目前常用的器械运动中引起心肌耗氧量最高的运动方式。
 参与肌群:双下肢、躯干部、双上肢。
 最接近理想的生理运动方式,等长运动的成分可降至最小。
 缺点:肌肉活动及软组织的弹性作用使心电图记录有一定的干扰。
 踏车运动试验
 二级梯运动试验
 六分钟步行试验
 四、心功能评定分级
 1、(纽约心脏病学会心功能分级)(NYHA)
 具体分级标准如下:
 Ⅰ级:体力活动不受限,一般的体力活动不引起过度的乏力、心悸、气促和心绞痛。METs≥7
 Ⅱ级:轻度体力活动受限,一般的体力活动即可引起心悸、气促等症状。METs5~7
 Ⅲ级:体力活动明显受限,休息时尚正常,低于日常活动量也可引起心悸、气促。METs2~5
 Ⅳ级:体力活动完全丧失,休息时仍有心悸、气促。METs<2
 优点:简便易行。
 缺点:主要依据患者自己有无心悸、呼吸困难、乏力等症状,因而有时评定结果存在一定差异。
 2、六分钟步行试验是一种简便、易行、安全有效的方法,要求患者在走廊里尽可能行走,测定六分钟内步行的距离。
 6分钟内,若步行距离 < 150米,表明心衰程度严重;
 150~425米,提示中度心衰;
 426~550米,提示轻度心衰
 六分钟步行试验结果是独立的预测心衰致残率和病死率的因子,可用于评定患者心脏储备功能,评价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的疗效。
 3、borg主观劳累程度分级
 五、呼吸功能的徒手评定
 通过让患者做一些简单的动作或短距离行走,即可根据患者出现气短的程度对呼吸功能作出初步的评定。
 0级:日常生活能力和正常人一样。
 1级:一般劳动较正常人容易出现气促。
 2级:登楼、上坡时出现气促。
 3级:慢走100米以内即感气促。
 4级:讲话、穿衣等轻微动作便感到气短。
 5级:安静时就有气短,不能平卧。
 六、肺容量包括4个基础容积(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残气量)和4个复合肺容量(深吸气量、肺活量、功能残气量、肺总量)。
 1.潮气量(TV或VT): 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正常为0.4-0.6L
 2.补吸气量(IRV):平静吸气末,再用力吸气时所能吸入的最大气体量。正常为1.5-2L
 3.补呼气量(ERV):平静呼气末用力呼气时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 正常为0.9-1.2L
 4.残气量(RV):也称余气量,是指补呼气末仍残留在肺内不能被呼出的气体量.男性为1.5L,女性为1L
 5.深吸气量(IC):平静呼气末用力吸气时所能吸入的最大气体量. 占肺活量的75℅
 6.肺活量(VC):是指在最大吸气后,再用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  VC=TV+IRV+ERV. 男性为3.5L,女性为2.5L
 7.功能残气量(FRC):是指平静呼气末存留于肺内的气体量,等于ERV与RV之和。
 8.肺总容量(TLC):是指用力做最大吸气后肺内所容纳的气体量。男性为5L,女性为3.5L
 9.每分通气量:是指每分钟进或出肥的气体总量,等于潮气量乘呼吸频率.5-9L
 10.肺泡通气量(VA):是指每分钟吸入肺泡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新鲜气体总量,为每分肺通气量的有效部分,即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量)×呼吸频率。正常为3-5L
 11、最大通气量:反映通气功能的最大潜力。70-120L
 12、用力肺活量(FVC):是指用力吸气到肺总容量位置后,用力以最快速度呼气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
 13.时间肺活量(FEV):又称用力呼气量,是指尽力最大吸气至肺总容量位置后,再尽力快速呼气至残气位,分别测定呼气的第一、第二、第三秒末所呼出的气体量,分别称FEV1 、FEV2 、FEV3
 通气功能障碍分型: 阻塞型、限制型、混合型。
 | 
 |